余宗榮是豐都縣高家鎮石龍村村民,今年42歲。此前,他一直在外打工,于2014年初春返鄉創業,通過多次考察市場,并結合當地實際,建起養殖場搞起了肉牛養殖業。從最初的幾頭到十幾頭,再到后來的幾十頭,逐漸擴大到目前存欄60多頭肉牛的規模。有付出就有回報,去年全年,他出售育肥牛44頭,實現純收入13萬多元。
好男兒志在四方
跟農村許多青年人一樣,余宗榮初中畢業后,想到外邊去闖一闖,以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的價值。于是,他背上行李,懷揣夢想,義無反顧地上路了。北上南下,他先后去過沈陽、杭州、福建等地。
“那時候畢竟年輕,認為憑著有力氣、勤勞肯干就可以掙錢,實際不是這么回事。有句話說,‘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’,當時的我身無一技之長,又沒有多少文化,要想找到一份輕松、穩定的工作很難。”余宗榮說,無奈只好選擇到建筑工地上謀生。
提灰桶、搬磚塊、扛水泥,干的是最重、最臟、最苦的體力活,但到了結算工錢的時候,卻比別人少了很多。工頭告訴他:“你沒有技術,你做的是小工,自然跟大工師傅的工錢不一樣。”這句話對他的刺激很大,也使他豁然醒悟。
打那以后,余宗榮拜身邊的工友為師,虛心好學,不懂就問,舉一反三,功夫不負有心人,他很快學會了泥水工技術,砌磚、粉墻、室內裝飾等等,樣樣活兒拿得起放得下。終于,他也成了一名大工師傅,拿的工錢在工友中算較高的。
幾經輾轉,2003年后,他開始在重慶主城從事建筑,憑著一手精湛的泥水工技術,他在同行中如魚得水,深受包工頭賞識,這一干就是10多年。
返鄉創業養肉牛
“在重慶打工后,離家的路也不是很遠,遇到工地沒活兒做,我就可以回家看看。”余宗榮說,真是不看不知道,這些年來,由于自己常年在外,居然忽略了家鄉巨大的變化,特別是以前打工的許多同齡村民,紛紛返鄉創業搞起種植或養殖,而且同樣掙到了錢。
這件事對余宗榮的觸動很大,想到孩子讀初中了,學習成績不理想,需要有家長管教。再說,在外也不能打工一輩子,隨著年齡大了,終有一天也要回家。基于這些考慮,2014年初春,余宗榮與朝昔相處的工友依依惜別。
面對自家的一畝三分承包地,余宗榮陷入了沉思。他不想沿襲父輩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傳統耕作方式,必須調整產業結構,探索出一條種養結合的發展之路。為此,他特地抽出時間,走訪了附近返鄉創業比較成功的村民,并多次考察市場,結合實際反復論證,最后決定種植牧草,發展肉牛養殖業。
心動不如行動,余宗榮拿出多年的積蓄,租賃土地迅速建起了近600平方米的養殖場。隨后在鎮村干部的推薦下,他被縣扶貧辦安排到重慶接受為期半個月的肉牛養殖技術培訓,全面系統地掌握了肉牛高效健康養殖方面的先進實用技術。學成歸來,他購買了5頭小牛和兩頭成年母牛進行試養。
精心飼養顯效益
“之所以不一次性大量購進肉牛,是因為我想摸著石頭過河。畢竟,我學到的還是理論知識,必須經過親自實踐,慢慢在飼養過程中運用和領會。”余宗榮說,為此,他一邊養牛,一邊向周邊的養殖大戶討教經驗。
在外務工多年,走南闖北,養成了余宗榮遇事冷靜、喜歡思考的習慣。剛開始養牛,他決定采取自繁自養的方式,但他發現,一頭牛犢從受孕到出世,需要一年多時間,如果將它養大到育肥出售,又需要一年多,由于飼養時間過長,投入大、見效慢、效益低。
“若是從外購買架子牛,直接進行催肥,則大大縮短飼養時間,一般8個月就可以出售。”余宗榮說,于是,他在飼養母牛的同時,也開始有針對性地購進架子牛。
隨著購進頭數不斷增多,牛的飼料必須跟上。為此,余宗榮流轉了20多畝土地用于種植牧草,自家的牛吃不完,就把多余的牧草賣給恒都公司的牛場。
2014年是打基礎的一年,到了2015年,余宗榮開始陸續出欄育肥牛。賣牛的錢,主要用于資金周轉,又購進架子牛進行循環養殖。去年,共計出欄育肥牛44頭,扣除購牛和飼料等成本,獲純利13萬多元。
“目前,我的養殖場肉牛存欄60多頭,預計全年可出欄育肥牛50頭以上,可實現純收入18萬元左右。”余宗榮自信滿滿地說。
好男兒志在四方
跟農村許多青年人一樣,余宗榮初中畢業后,想到外邊去闖一闖,以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的價值。于是,他背上行李,懷揣夢想,義無反顧地上路了。北上南下,他先后去過沈陽、杭州、福建等地。
“那時候畢竟年輕,認為憑著有力氣、勤勞肯干就可以掙錢,實際不是這么回事。有句話說,‘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’,當時的我身無一技之長,又沒有多少文化,要想找到一份輕松、穩定的工作很難。”余宗榮說,無奈只好選擇到建筑工地上謀生。
提灰桶、搬磚塊、扛水泥,干的是最重、最臟、最苦的體力活,但到了結算工錢的時候,卻比別人少了很多。工頭告訴他:“你沒有技術,你做的是小工,自然跟大工師傅的工錢不一樣。”這句話對他的刺激很大,也使他豁然醒悟。
打那以后,余宗榮拜身邊的工友為師,虛心好學,不懂就問,舉一反三,功夫不負有心人,他很快學會了泥水工技術,砌磚、粉墻、室內裝飾等等,樣樣活兒拿得起放得下。終于,他也成了一名大工師傅,拿的工錢在工友中算較高的。
幾經輾轉,2003年后,他開始在重慶主城從事建筑,憑著一手精湛的泥水工技術,他在同行中如魚得水,深受包工頭賞識,這一干就是10多年。
返鄉創業養肉牛
“在重慶打工后,離家的路也不是很遠,遇到工地沒活兒做,我就可以回家看看。”余宗榮說,真是不看不知道,這些年來,由于自己常年在外,居然忽略了家鄉巨大的變化,特別是以前打工的許多同齡村民,紛紛返鄉創業搞起種植或養殖,而且同樣掙到了錢。
這件事對余宗榮的觸動很大,想到孩子讀初中了,學習成績不理想,需要有家長管教。再說,在外也不能打工一輩子,隨著年齡大了,終有一天也要回家。基于這些考慮,2014年初春,余宗榮與朝昔相處的工友依依惜別。
面對自家的一畝三分承包地,余宗榮陷入了沉思。他不想沿襲父輩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傳統耕作方式,必須調整產業結構,探索出一條種養結合的發展之路。為此,他特地抽出時間,走訪了附近返鄉創業比較成功的村民,并多次考察市場,結合實際反復論證,最后決定種植牧草,發展肉牛養殖業。
心動不如行動,余宗榮拿出多年的積蓄,租賃土地迅速建起了近600平方米的養殖場。隨后在鎮村干部的推薦下,他被縣扶貧辦安排到重慶接受為期半個月的肉牛養殖技術培訓,全面系統地掌握了肉牛高效健康養殖方面的先進實用技術。學成歸來,他購買了5頭小牛和兩頭成年母牛進行試養。
精心飼養顯效益
“之所以不一次性大量購進肉牛,是因為我想摸著石頭過河。畢竟,我學到的還是理論知識,必須經過親自實踐,慢慢在飼養過程中運用和領會。”余宗榮說,為此,他一邊養牛,一邊向周邊的養殖大戶討教經驗。
在外務工多年,走南闖北,養成了余宗榮遇事冷靜、喜歡思考的習慣。剛開始養牛,他決定采取自繁自養的方式,但他發現,一頭牛犢從受孕到出世,需要一年多時間,如果將它養大到育肥出售,又需要一年多,由于飼養時間過長,投入大、見效慢、效益低。
“若是從外購買架子牛,直接進行催肥,則大大縮短飼養時間,一般8個月就可以出售。”余宗榮說,于是,他在飼養母牛的同時,也開始有針對性地購進架子牛。
隨著購進頭數不斷增多,牛的飼料必須跟上。為此,余宗榮流轉了20多畝土地用于種植牧草,自家的牛吃不完,就把多余的牧草賣給恒都公司的牛場。
2014年是打基礎的一年,到了2015年,余宗榮開始陸續出欄育肥牛。賣牛的錢,主要用于資金周轉,又購進架子牛進行循環養殖。去年,共計出欄育肥牛44頭,扣除購牛和飼料等成本,獲純利13萬多元。
“目前,我的養殖場肉牛存欄60多頭,預計全年可出欄育肥牛50頭以上,可實現純收入18萬元左右。”余宗榮自信滿滿地說。